close

 
 
文字/YT

以前一直不知道該從何看待台式麵包店的小西點、蔥花麵包、甜麵包,對於速食早餐店的漢堡、三明治、奶茶,更是充滿尷尬之情。

有時候很難不這麼認為:它們看起來像是對西方飲食風格的模仿,但又模仿得不太貼切。

它們都是台灣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產物。1970到1980年代,台灣正值產業轉型的階段,社會快速變遷,在資訊取得不如今日便利、資源也不那麼豐富的條件下,常民社會以最素樸蠻幹的方式,去實現他們對西式飲食的想像和理解。

 

雜誌《潮人物》曾在2012年作過一個台式麵包的專題,鉅細靡遺地
研究了台式麵包的眉角。編輯室手記有一段話寫得很動人:「它代表
了台灣人的混搭精神、它充分表現了
台灣菜餚與麵包的完美結合、它
持續在傳統和現代中尋求平衡繼續創造新的『MIT』。
這些麵包並不
流行,但它們從不懼怕,要和新麵包比誰是真正的經典,克林姆、炸
彈、
蔥蛋肉鬆捲和螺旋,它們會繼續留存一百年,我們曾經以『台客』
自豪,而今天我們要
以『台包』驕傲。」(圖片與文摘引用自《潮人
物2012年9月號》電子版
 

相較於台灣早期的飲食習慣,它們的出現更像是一樁歷史的意外,可是多年下來,它們又確實已經是台灣人飲食生活的尋常風景,甚至成為許多人懷念的童年滋味。我們可以將這些食物視為「台灣味」的一部份嗎?

什麼是台灣味?台灣味是否具有某種「正宗的本質」?

料理人江振誠在一次訪談中,對此提出了有趣的見解。源自在地的食材和菜式當然是重要的,但這些並非表達「台灣味」精神的唯一方法。

「假設今天有一個法國人,用全部台灣的食材做法國菜,你覺得那是台灣味嗎?我覺得不是。在開幕那天,我們做了一道鱈魚,鱈魚是台灣的嗎?不是。台灣有產鱈魚嗎?沒有。但是你看台灣過去的歷史,鱈魚在台灣人的記憶裡很重要,台灣人很愛吃鱈魚,用各種方式做鱈魚,所以鱈魚是我們生活中與記憶裡的味道,遠比其他魚更有感覺。就像彈珠汽水,你也可以說彈珠汽水是日本的,但它對我們生活的記憶跟重要性,遠比其他東西來得濃厚,這就是台灣味。」

台灣味的內涵不只是既有的、符合傳統和正統的那一面。台灣味也是現代的、當下的、此時此刻的我們,不斷重新定義、再次定義、發明跟創造的所有事物。

好比泰國菜以其酸辣最令人津津樂道印象深刻,但辣椒並不是亞洲的原產植物,16世紀大航海時代,葡萄牙傳教士將辣椒從南美洲傳入泰國,此後,以辣調味的手法,才逐漸在泰國的常民飲食中生根,最後成為泰國菜的鮮明印記。由此可以看見,一個地方的飲食內涵並非一成不變,而是在動態當中,一直受到影響和補充,然後有新的創造。

所以,吃的文化,以本質論之到底夠不夠充分?史學家和人類學家的發現和觀察,讓我們有了另一種想像。

追求穩固,大約不是島國的作風,也不適合島國的條件和天性。這個島嶼上面的人來來去去,文化也來來去去,每個來過的人,都在這裏留下他們的足跡,而飲食總是率先反映出這一點。

若從這個角度來想,台式麵包和早餐店風格的奶茶三明治,充滿混種和實驗精神,還真是台得超有勁!混種精神當然要大力保留,心裏也一面默默希望,各種人工食品添加物,可以漸漸從這些食物的配方當中退場,這款台灣味,絕對值得用更真實的食材去表現哪。

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掌生穀粒糧商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